詩經名物圖鑒——黍
前言
距今二三千年前,在《詩經》中出現的“草木鳥獸”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精彩紛呈的先民世界。書院話經典系列欄目,由名物之象探尋文化內涵,以彩色圖鑒豐富文學想象。帶您走近自然,走近靈動詩篇,給您全新的傳統文化體驗。
圖片來源:《詩經名物圖解》
彼黍離離,彼稷之苗。
行邁靡靡,中心搖搖。
知我者,謂我心憂;
不知我者,謂我何求。
悠悠蒼天,此何人哉?
——《詩經·王風·黍離》
五谷豐登,國泰民安。“五谷”具體指什么?在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》中記載:“以五味、五谷、五藥養其病。” 鄭玄注:“五谷,麻、黍、稷、麥、豆也。”在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載:“樹藝五谷,五谷熟而民人育。”趙歧注:“五谷謂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也。”五谷有兩種說法,唯一不同在于稻與麻,這是因為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,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,而北方種稻有限,所以“五谷”中最初沒有稻。從另一個方面講,麻的主要用途是以其纖維來織布,所以漸漸被排除到五谷之外。
黍,去皮后叫黃米,比小米稍大,煮熟后有黏性。甲骨文中錄有黍,可見最晚至商,黍已是普遍的糧食作物。屈原投江而死,楚人為紀念他以茭白葉子包黍米祭祀,謂之“角黍”,可以看作是現在粽子的流觴。
圖片來源:《詩經植物圖鑒》
不但可以食用,黍還有度量衡的作用。西漢末年王莽篡位,進行了“托古改制”,統一度量衡。劉歆用累黍之法,以黍種大小累列為基準單位以定分長度標準,以累黍的容重作為記重標準,又以黍粒所占的容積定龠、合﹑升﹑斗﹑斛以計容量。清點宮內文物財產時,在坤寧宮后面第三間祭神煮白肉的灶臺上,布滿油漬的大鐵鍋旁,發現了塵封多年但又形體完好的“新莽嘉量”這件合五量為一器的曠世珍品。

新莽嘉量(圖片來源:網絡)
文字編輯:王瑜(館員)
大連圖書館白云書院
系列文化活動歡迎您的參與!
咨詢電話:39662334 39662392
|